成都第三方計量校準公司提到儀器的校準周期,即確定距離,這是衡量測量作業質量的關鍵環節,關系到使用中的測量儀器的合格率。只要嚴格執行儀器校準周期,就能保證科研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數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有必要科學地確定儀器的校準對策。
1.做好制度建設。任何質量控制的方法都代替不了健全的實驗室管理,而任何一項質量控制措施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來保證其實施。因此,每個實驗室在開展室內質量控制之前都應首先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2.建立管理體系。建立管理體系有助于規范實驗室管理,監督和預防質量事故的發生,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也能及時發現,迅速予以糾正和改進。建立實驗室管理體系的主要依據為ISO/IEC 17025:200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建立績效管理激勵約束機制。利益驅動是社會組織動力機制中基本的力量,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實踐證明,質量管理工作與績效激勵約束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把質量管理工作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加大獎優罰劣力度是實施質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4.實施質量監督。質量監督工作一般以質量監督網的形式展開,質量監督網由質量負責人、綜合管理部門、檢測部門的質量監督員組成。質量監督員的選用主要考慮:監督員的數量,實驗室根據檢測工作涉及的專業技術域,只要能夠滿足工作需要即可。質量監督是一項技術性工作,監督員應由了解檢測目的,熟悉檢測方法、程序,懂得結果評價的人員來擔當,就專業知識而言,要求其高于一般檢測、核查人員。
5.開展計量實驗室內部比對。實驗室內部比對一般包括,不同人員比對、不同方法比對、不同設備比對、留樣再測等方式。評價目的不同,實施比對的方式不同。如不同人員比對是評價檢測人員是否具有勝任其所從事計量工作能力的方法;不同設備比對是用來確定設備的測量能力及準確度的活動;不同方法比對用來確定不同檢測方法準確性、可靠性的活動。